环境学院
收藏本站 登录管理
English

首页  科研进展
  • 13 2020-11

    暨南大学环境学院朱明山团队在光耦合过硫酸盐氧化技术中取得新进展

    随着我国药品消费的不断增加,含有大量抗生类污染物的医药废水逐渐成为污水的重要来源之一(Environ. Pollut., 2019, 253, 100)。过硫酸盐氧化技术作为新兴的类芬顿反应之一,广泛应用于高浓度、难降解有机污染的处理。但是其原始反应速率较低,需要在额外能量如热、微波、紫外辐射等,或额外电子供体如过渡金属离子(Fe2+)等的参与下进行活化。然而额外能量带来较高的能耗,而传统的过渡金属离子会带来如铁泥的二次的污染等问题,迫使我们在实际的废水处理中需要探寻和结合不同活化方式,提高处理效率。太阳光,一直被认为是一种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绿色清洁能源。近期暨南大学环境学院朱明山课题组结合光催化技术的优势,围绕界面电子调控微观机制在过硫酸盐氧化技术去除抗生素类的应用,取得了一系列重要进展。如利用Fe基MOF在光照下产生的光生电子原位还原结构性三价铁为二价铁,促进了Fe(III)/Fe(II)的有效循环,提升了基于Fe基MOF多相活化过硫酸盐效率(J. Hazardous Mater., 2020, 388, 121996)。进一步对CuBi2O4中的Bi(V)/Bi(III)和Cu(

  • 08 2020-11

    暨南大学环境学院在高频低强度超声的分子作用研究中取得新进展

    超声是一种非离子形式的能量辐射,具有非入侵和无污染的特点,因此广泛应用于超声诊断、超声透皮给药和破坏肾结石等医学领域,以及超声清洗、超声辅助提取和微生物灭活等工业领域。流行病学和病理学研究认为,高频低强度超声诊断是安全的;但在分子水平和代谢网络角度,高频低强度超声的生物影响尚不清晰。暨南大学环境学院硕士研究生张清琳在导师叶锦韶教授和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钟兴教授的指导下,利用ITRAQ蛋白质组学技术,使用诊断超声探头对典型单细胞生物大肠杆菌进行了超声暴露,暴露时间分别为10 min和20 min。蛋白质组差异表达结果表明,细胞内50种生物过程和19个代谢通路在超声作用下受到影响,不同的超声频率和作用时间均会影响蛋白质组的表达,但胞内存在适应机制。低频率超声可诱使胞内Cu+跨膜外排,并在周质内转化为Cu2+来维持胞内正常的铁硫簇生物合成。较长时间的超声暴露下,细胞可通过消耗胞内丝氨酸和sn-3-磷酸甘油为糖酵解过程以及天冬酰胺生物合成过程提供原料,从而缓解碳水化合物摄取下调的影响。超声暴露加剧DNA损伤,但不引发氧化应激和细胞凋亡。蛋白质肽基脯氨酰异构化水平的提高有利于恢复因超声胁迫导致

  • 25 2020-08

    暨南大学曾永平团队ES&T:全球河流塑料入海通量

    Normal07.8 磅02falsefalsefalseEN-USZH-CNX-NONEMicrosoftInternetExplorer4Normal07.8 磅02falsefalsefalseEN-USZH-CNX-NONEMicrosoftInternetExplorer4第一作者:麦磊通讯作者:曾永平通讯单位:暨南大学环境学院论文链接:https://doi.org/10.1021/acs.est.0c02273图文摘要:Normal07.8 磅02falsefalsefalseEN-USZH-CNX-NONEMicrosoftInternetExplorer4成果简介:近日,暨南大学环境学院曾永平教授团队在环境领域权威期刊Environmental Science Technology上发表了题为“Global Plastic Riverine Outflows”的原创性研究论文,首次以人类发展指数(HDI)为主要预测因子来估算全球塑料河流入海通量,明晰了世界河流对全球海洋塑料污染的贡献。全文速览:Normal07.8 磅02falsefalsefalseEN-USZH

  • 15 2020-06

    ES&T: 陈达团队揭示孕期金属铝暴露与妊娠期糖尿病的关联及人群机制

    铝作为一种十分常见的金属,在地壳的分布占到第三位。在上个世纪70年代以前的观点认为,铝及铝盐是安全无毒性的,因此逐渐被广泛用于食品添加剂、混凝剂、药物、各种容器和炊具等中,使得现代人们的日常生活铝的暴露十分频繁。鉴于此,FAO/WHO于1989年正式将铝确定为食品污染物加以管理。随着近年来对于铝暴露的毒性的研究的逐渐深入,其健康危害开始逐渐得到关注,尤其是对处于特殊的妊娠期孕妇的健康危害的研究意义更加重大。近日,继前期发现金属镉暴露与妊娠期糖尿病的发病风险的关联(Environ. Int., 137, 105527)之后,陈达团队黄以超博士与华中科技大学徐顺清团队李新平博士生的合作研究发现,孕期金属铝的高浓度暴露或可显著增加妊娠期糖尿病的风险高至4倍!相关成果“Aluminum Exposure and Gestational Diabetes Mellitus: Associations and Potential Mediation by n-6 Polyunsaturated Fatty Acids”发表于期刊Environ. Sci. Technol.上。该研究采用巢式病例对

  • 03 2020-06

    ES&T:陈达团队揭示PFASs跨胎盘转运机制

    全氟和多氟化合物(per- and polyfluoroalkyl substances, PFASs)已被许多研究指出是具有持久性、累积性和明显毒性效应的全球性的新型环境污染物,其引发的人体健康问题日渐被国际社会重视,欧美国家已全面或部分禁止了PFASs的使用,而我国的许多行业仍在大量使用PFASs。PFASs能够通过人体胎盘屏障,然而,在自然早产(孕周 37周)母−婴中PFASs的跨胎盘转运效率(transplacental transfer efficiencies, TTEs)情况,以及胎盘转运蛋白是否参与PFASs的跨胎盘转运机制仍未知。暨南大学环境学院李静博士、陈达教授与中山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博士生蔡丹、曾晓雯副教授等合作,基于广东茂名出生队列,通过对自然早产(N=86)和正常分娩(N=187)的母血−脐带血匹配生物样本,分析32种PFASs(单个PFASs及其同分异构体)的TTEs,并检测胎盘转运蛋白(包括MDR1, MRP2, BCRP等)的mRNA表达水平。结果显示,检出率超过50%的16种单个PFASs及其同分异构体化合物在早产组中的TTEs显著低于正常分娩组,PFN

  • 17 2020-05

    环境学院李万斌团队在Science Advances发表碳捕集领域重要进展

      温室气体的过量排放会造成气候变暖、生态破坏、海洋酸化等多种全球性环境问题。温室气体的排放控制研究成为当今国际社会关注的热点之一。我国能为结构以煤为主,面临巨大的碳减排和经济转型压力。碳捕集技术被认为是应对温室气体排放的重要技术。但目前碳捕集技术普遍存在材料性能差、捕集成本高、能耗大等问题。如何设计材料与二氧化碳分子的相互作用是获得高性能碳捕集材料的关键。  近日,继分子筛膜宏量制备方法设计和膜分离碳捕集传质扩散抑制调节之后(Nature Communications, 2017 8, 406; Environ. Sci. Technol. 2019, 53, 3764-3772),李万斌研究团队在多孔材料改性及碳捕集应用机理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相关成果“Vapor-phase linker exchange of metal-organic frameworks”以暨南大学为独立单位发表于期刊Science Advances。  李万斌团队利用气相配体交换法实现多孔吸附剂的改造和功能化。该方法可通过无溶剂策略对常规方法不能合成的多孔材料的构筑单元进行置换和后改性,从而拓展材料种类;

  • 14 2020-04

    暨南大学环境学院在水体微塑料污染研究中取得新进展

    环境中的塑料污染已引起全球越来越多的关注。目前,根据管理不当的塑料废物(MPW)概念对塑料垃圾从全球河流进入海洋的输入量的各类模型估算差异较大,而且没有对河流塑料输入量的实地测量。因此,亟需定期实测数据对模型进行优化。2018年,曾永平教授课题组麦磊博士在环境学院研究生的协助下,在珠江三角洲的8个主要河流出口进行为期一年的野外采样监测,为改进模型估算提供可用的实测数据。经过全年的5次采样,收集到河口水体表面漂浮的大量塑料碎片,其浓度与河流排水量呈正相关。根据初步计算,珠江三角洲每年经河流入海的微塑料颗粒约为390亿粒,即66吨,塑料垃圾总入海通量约为2400−3800吨/年。这些数值远远低于基于MPW的模型估值(91,000‒170,000吨)。测量结果和模型估算结果之间的巨大差异可能源于分配给世界各国/地区的MPW值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本项研究用实际采样数据揭示了模型估算的不确定,可为未来全球河流塑料入海通量估算模型的优化提供重要数据指导。相关成果近期发表在Environ. Sci. Technol.期刊上。Mai, L.; You, S.-N.; He, H.; Bao, L.-J

  • 02 2020-03

    暨南大学环境学院在新型酚类化学污染物人体暴露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

    双酚A替代品(Bisphenols, BPs)及合成酚类抗氧化剂(Synthetic phenolic antioxidants, SPAs)是目前环境中发现的新型酚类化学污染物。BPs和SPAs化学品被广泛应用于生活塑料制品、各类食品包装材料、化妆品和食品中,并在使用过程中释放到食品和环境基质中,进而造成人体暴露。目前的研究表明,BPs与SPAs可在生物体、灰尘、食品、污泥等多种基质中广泛检出,但对于其在孕妇和婴儿等敏感人群中的暴露情况,仍然知之甚少。暨南大学环境学院曾力希教授课题组,采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技术,建立了人体样本中BPs与SPAs的超痕量分析方法,并研究了这些新型酚类化合物在母婴之间的传递规律以及母乳喂养对胎儿的暴露风险。结果表明,BPA、3种BPA替代品(BPS、BPE、BPAF)和1种新衍生物(BPSIP)能在孕妇母血―脐血―胎盘中广泛检出,并能透过胎盘屏障传递给发育中的胎儿。其中BPAF具有很强的胎盘转移率,BPS、BPE与BPA的胎盘转移率相似,而BPSIP则具有较低的胎盘转移率。通过QSAR建模结合物理化学性质分析,发现BPs的母体转移均以被动运输为主,且与血

  • 每页 8 记录  总共 23 记录 
  • 第一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 页码 1/3 跳转到 

友情链接

暨南大学 广东省科技厅 广东省人事厅 国家科技部 国家基金委 国务院侨办 中国科学院广州地化所 达仁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地址: 广州市黄埔大道西601号 暨南大学 邮箱: 联系电话:

版权所有 © 2019 暨南大学环境学院

  • 首页
  • 学院概况
    • 学院简介
    • 学院领导
    • 学院历史
  • 师资力量
    • 科研团队
      • 环境污染与健康团队
    • 教师队伍
      • 教授
      • 副教授
      • 讲师
      • 讲座教授
      • 博士后
    • 行政人员
    • 实验人员
  • 学院党建
    • 党建工作
    • 工会工作
    • 党建知识
  • 学科建设
    • 本科生教育
      • 专业设置
      • 下载中心
      • 本科生园地
      • 本科生业务
      • 培养方案
      • 课程安排
      • 规则制度
    • 研究生教育
      • 专业设置
      • 下载中心
      • 研究生园地
      • 研究生业务
      • 导师详情
      • 课程安排
      • 规则制度
      • 办事指南
    • 博士后培养
  • 科学研究
    • 科研方向
    • 科研项目
      • 国家级项目
      • 省市级项目
      • 横向委托项目
    • 科研成果
      • 2020
        • 暨南大学论文
        • 合作发表论文
        • 暨大中文论文
        • 合作中文论文
        • 授权发明专利
      • 2019
        • 暨南大学论文
        • 合作发表论文
        • 暨大中文论文
        • 合作中文论文
        • 授权发明专利
      • 2018
        • 暨南大学论文
        • 合作发表论文
        • 暨大中文论文
        • 合作中文论文
        • 授权发明专利
      • 2017
        • 暨南大学论文
        • 合作发表论文
        • 暨大中文论文
        • 合作中文论文
        • 授权发明专利
      • 2016
        • 暨南大学论文
        • 合作发表论文
        • 暨大中文论文
        • 合作中文论文
        • 授权发明专利
      • 2015
        • 暨南大学论文
        • 合作发表论文
        • 暨大中文论文
        • 合作中文论文
        • 授权发明专利
      • 2014
        • 暨南大学论文
        • 合作发表论文
        • 暨大中文论文
        • 合作中文论文
        • 授权发明专利
  • 招生就业
    • 本科生招生
    • 研究生招生
      • 硕士招生
      • 博士招生
    • 学生就业
      • 招聘信息
      • 就业情况
  • 平台建设
    • 实验室管理
    • 重点实验室
    • 试验仪器
  • 学生工作
    • 公示公告
    • 工作报道
    • 活动风采
  • banner
  • 学院新闻
  • 通知公告
  • 科研进展
  • 学术交流
  • 招聘公告
  • 科研动态
  • 教育教学
  • 友情链接
  • Engli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