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4 2023-09
暨南大学环境学院水生态风险评价与管理团队ES&T:二室毒代动力学模型阐释吡虫啉对水生无脊椎动物的敏感性差异
暨南大学环境学院水生态风险评价与管理团队EST:二室毒代动力学模型阐释吡虫啉对水生无脊椎动物的敏感性差异污染物的物种敏感性差异可达几个数量级,但关键影响因素尚不清楚,明确生物毒性和毒代动力学(TK)过程的关联机制,是解析种间敏感性差异的突破点之一。新烟碱类杀虫剂是全球使用最广泛的一类杀虫剂,它不仅直接威胁水生无脊椎动物,而且通过破坏食物网结构影响更高层次的消费者,新烟碱类农药的水生态风险已引起全球广泛关注。环境学院暨广东省环境污染与健康重点实验室博士研究生苏杭、李慧珍副教授及其合作者等以吡虫啉为例,探究了水生无脊椎动物对新烟碱的种间敏感性差异及动力学影响机制。首先,基于外暴露和内暴露毒性阈值(LC50和LR50),对比了四种生物对吡虫啉的种间敏感性差异;其次,建立TK模型,解析了吡虫啉在四种生物体内的吸收、分布和消除过程;最后,基于二室TK模型,定量区分了生物体内高度动态(不直接产生毒性)和产生毒性的吡虫啉,为建立作用靶点毒性阈值提供有效数据和方法。研究结果显示吡虫啉对摇蚊的致死率最高,其次为夹杂带丝蚓、钩虾和大型溞。基于外暴露水浓度(LC50),吡虫啉的种间敏感性差异达1000倍,而
-
14 2023-09
暨南大学环境学院水生态风险评价与管理团队ES&T Letters:在大数据非目标分析的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
暨南大学环境学院水生态风险评价与管理团队:在大数据非目标分析的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疑似目标筛查是开展新污染物筛查工作时承前启后的环节。借助高分辨质谱和侯选物的一级或二级质谱库,一方面拓展了目标分析的边界,另一方面提高了非目标分析的效率和置信度。然而,随着新兴化学品的指数级增长并进入环境,仅依赖传统的分析手段而忽视历史数据的追溯,将使筛查难以企及边界,更难以满足效率。由人工智能和大数据主导的第四次工业革命将改变很多过去研究的形式,我们也大胆的尝试了利用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开展新污染物筛查的模式(表1)。通过文本挖掘中的命名实体识别和关系提取技术,机器阅读历史文献并获取提及的总污染物名称和环境浓度数据,策展区域特征污染物赋存信息和风险熵,从历史数据中追溯到了大湾区水体风险分布和典型污染物列表。暨南大学环境学院暨广东省环境污染与健康重点实验室程飞博士、游静教授、李慧珍副教授及其合作者等选择了具有芳香烃受体激活转导(AhR)和抗氧化反应(ARE)效应的两类特征污染物,基于90万种物质清单,从约25000篇大湾区英文文献中发现5247种物质在水环境中被检出,其中包括1159种AhR类污染物和1562种
-
14 2023-09
暨南大学环境学院郭英课题组在抗生素人体暴露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揭示了外卖饮食与年轻人抗生素暴露的关系
暨南大学环境学院郭英课题组在抗生素人体暴露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揭示了外卖饮食与年轻人抗生素暴露的关系抗生素在医疗业和养殖业应用广泛,但过度或不合理地使用抗生素会对人类身体健康造成不利影响,例如造成细菌耐药性问题。饮食摄入已被证明是抗生素暴露的又一重要途径。当今互联网时代,外卖食物因其便捷性广受欢迎,但有关外卖食物危害性的报道层出不穷,比如导致肥胖、心血管疾病、糖尿病,这些疾病通常都与氧化应激有关,已有研究证明抗生素会导致氧化应激。然而,外卖饮食和抗生素暴露的关系以及外卖饮食与氧化应激的关系还没有被充分了解。本研究首次通过生物监测创新性地揭示了外卖饮食与抗生素内暴露之间的关系,填补了中国华南地区人群抗生素暴露水平的数据空白,阐明了外卖食物摄入对尿液中抗生素来源的贡献,使我们深刻认识到外卖食物的风险并控制抗生素的使用,以更好地应对耐药性带来的全球健康威胁。暨南大学环境学院暨广东省环境污染与健康重点实验室硕士研究生杨浩、郭英教授及其合作者等在广州市招募了297名在校大学生,要求其填写关于外卖饮食习惯的调查问卷并收集其尿样,并根据问卷结果采集了年轻人常点的5类外卖食物样品。采用固相萃取-高效液
-
14 2023-09
暨南大学环境学院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构建靶向暴露组学方法揭示孕早期化学品暴露与妊娠糖尿病风险的关联
暨南大学环境学院Environmental Science Technology:构建靶向暴露组学方法揭示孕早期化学品暴露与妊娠糖尿病风险的关联妊娠糖尿病(GDM)是最常见的妊娠并发症之一,已有研究表明接触某些环境污染物与GDM的关联。然而,现有的研究多关注特定类别的化学品,缺乏对暴露情况的全面了解,无法探讨共同暴露于不同类型环境化学品的混合效应,特别是新出现的污染物(contaminants of emerging concern,CECs)。表征复杂的污染物暴露对于确定GDM的环境风险因素十分关键,而测定多种具有不同物理化学性质的CECs在技术上仍具有挑战性。近期,暨南大学环境学院暨广东省环境污染与健康重点实验室黄维副教授、陈达教授及其合作者等开发了一项靶向暴露组学方法,该方法由简单的基于液—液萃取的样品前处理与灵敏的LC-MS/MS分析组成,实现血浆中涵盖全氟烷基物质、有机磷酸酯、紫外线稳定剂、合成抗氧化剂、邻苯二甲酸酯等11个类别的325个CECs的定量。与传统方法相比,该方法在化学品覆盖度、样品量需求、时间和经济成本等方面具有特殊优势。该方法随后被应用于一项小型前瞻性GDM
-
29 2023-08
暨南大学环境学院郭英教授团队ES&T:揭示了不同微环境灰尘中微生物对邻苯二甲酸酯生物降解的潜在作用
邻苯二甲酸酯(Phthalate esters ,PAEs)是一类典型的环境内分泌干扰物,因其对环境和人体健康存在的不利影响,近年来其在环境中的污染特征及人体暴露研究愈发得到重视。邻苯二甲酸单酯(phthalate monoesters, me-PAEs)是PAEs的主要代谢物,长期以来被作为评价PAEs暴露风险的生物标志物。一些me-PAEs具有和PAEs类似的化学结构和理化性质,毒性甚至远高于其母体,但其在环境中的来源和直接暴露风险却一直被忽视。微生物降解被认为是环境中PAEs消减的主要途径以及me-PAEs的主要来源,而目前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于水生生态系统和土壤。人类每日长时间停留于室内,导致各种污染物的暴露风险增加,而关于室内me-PAEs的研究十分有限。因此,以室内污染物的主要环境汇——灰尘为载体,了解me-PAEs的污染特征,探究其可能来源,具有重要意义。环境学院暨广东省环境污染与健康重点实验室郭英教授团队在广东省广州市采集了4类室内微环境(公交车、商场、卧室和空调)的灰尘样品,测定了9种常见PAEs及对应的16种me-PAEs的浓度,并对微环境中的微生物进行16S rRN
-
29 2023-08
暨南大学环境学院Water Research:识别了中国页岩气开采废水中关键致毒组分
页岩气开采过程中产生的返排液和产出水(FPW)是由注入的钻井液成分、深层地层水和井下与地层环境反应的次级副产品组成的三方混合物,具有污染物总量大,种类复杂,毒性不确定性高等特点,可能威胁生态系统和人体健康。 近期,环境学院暨广东省环境污染与健康重点实验室吴凡副教授、游静教授利用毒性鉴别评价(TIE)方法,研究以四川盆地页岩气开采废水为对象,鉴别出页岩气开采废水中盐度、固体颗粒和有机物是关键致毒组分。其次,结合目标和非目标化学分析,识别水体和生物体内的关键有机物类别。其中,暴露后鱼体内有烷烃、芳香烃、阻燃剂及高分子聚合物等残留。最后,通过转录组技术,验证与检测出有机物组分相关的表观毒性信息。转录组数据揭示返排液中有机物能诱发斑马鱼毒性,且处理后的返排液未能有效降低有机物诱发的生物效应。综上所述,水力压裂废水的环境风险可能抑制中国页岩气开采的可持续发展和管理。将转录组测序与表型数据库融合,预测了特定有机物诱导的生物表型的概率,并用于补充和验证有机物诱导的毒性。下一步工作将结合效应导向分析和非目标筛查,识别有机物中的关键致毒组分,为构建页岩气行业优控污染物清单提供有效指导。相关成果近期
-
26 2023-05
环境学院曾力希团队ES&T:揭示了婴儿食品摄入是婴幼儿暴露合成酚类抗氧化剂的重要途径
合成酚类抗氧化剂(SPAs)是广泛添加到各种消费品和工业产品中的化学品,例如食品、化妆品、塑料、润滑剂和橡胶,以延缓氧化反应并延长产品寿命。与一般人群相比,某些敏感人群可能因摄入饮食中的SPAs而面临高暴露风险。婴幼儿属于高敏感人群,由于他们的食物摄入量/体重比很高,解毒系统还不完善,所以特别容易受到食物中污染物的影响。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建议,婴儿应该以母乳作为主要的食物,但现实情况中,母乳喂养有时存在困难,如母亲乳量不足、新生儿拒绝吸吮等,作为母乳的替代品,某些工业化生产的婴儿食品成为了许多婴儿的主要食物来源,例如婴儿配方奶粉、婴儿谷类辅助食品、婴儿果蔬肉泥辅助食品。然而,婴儿食品在加工生产时可能存在严重的SPAs污染,因此,婴儿食品摄入可能是婴儿暴露SPAs的重要途径。为了弄清婴儿食品中SPAs的污染状况以及婴儿食品摄入对婴儿暴露SPAs的相对贡献,暨南大学环境学院暨广东省环境污染与健康重点实验室杜碧柏副研究员、曾力希教授及其合作者,在我国超市和网络平台上购买了三类在国内主要售卖的婴儿食品,即,婴儿配方奶粉(n=45)、婴儿谷类辅助食品(n=28)和婴儿果蔬肉泥辅助食品(n=23)
-
14 2023-04
环境学院郭英团队STOTEN:首次探索TCS产前暴露与先天性心脏病之间的联系
环境污染物的产前暴露可能与多种健康问题产生联系。三氯生(Triclosan, TCS)是一种广谱抗菌成分,近年来随着生活条件和卫生意识的提高而广泛使用,已被证实为人体和环境介质中最常检测到的有机污染物之一,其内分泌干扰机制可能对胎儿的生长发育产生影响。先天性心脏病是重大先天性畸形最常见的症状之一,且发病率正在提升,然而其致病机制尚未被洞悉,TCS的产前暴露是否与其存在联系值得探究。环境学院暨广东省环境污染与健康重点实验室栾玉玲博士研究生、郭英教授及其合作者基于广东先天性心脏病出生队列,筛选并匹配了产前确诊病例组及对照组母婴共171对,分析了胎儿脐带血及母亲外周血浆中的TCS暴露水平,先天性心脏病的发病情况及母体甲状腺生物标志物。结合统计学及计算生物学方法,利用医疗信息进行真实人群队列中暴露与结局之间潜在机制的初步挖掘,探究了TCS的甲状腺干扰作用能否介导其对先天性心脏病的影响。结果显示,母体TCS暴露超过最低水平(第25分位)与胎儿先天性心脏病发病率降低存在显著相关(排除了母亲收入及学历的干扰)。此外,虽未发现TCS对母体甲状腺的显著影响,但存在线索证明TCS在母婴之间的跨胎盘传递可能